本期主题:我们为什么对待“钱”这么不一样?最近黄金大涨,朋友圈一片“后悔没早点买”。同样的经济环境里,有人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,有人却能轻松去度假;有人月光吃土,有人存款稳稳上涨,有人靠投资小赚一笔。明明都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,为什么我们处理金钱的方式差别这么大?在本期节目中,我们想和你一起聊聊:💬 第一部分:我们到底是哪种“花钱方式”? 月光派 vs 存钱派 家里兜底型 vs 自我摸索型 房产信仰派、实体资产派、理财投资派、短线交易派…我们会先对号入座,再一起反思:这些习惯是在满足需求,还是在反应焦虑?🌱 第二部分:金钱观是怎么被“教会”的? 有人从小被教会记账、分零花钱 有人家庭从不谈钱,长大后才摸索 金钱教育的“信息差”从哪里来?我们会分享各自的成长故事:我们第一次学习“钱”的概念,是在哪里发生的?🌍 第三部分:文化差异真的存在吗? “外国人不存钱”?其实是为不同目标存钱 有人追求安全感,有人追求生活体验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消费模式我们会聊荷兰、欧洲以及身边真实人的案例,而不是“鸡汤段子”。💡 第四部分:普通家庭的我们,该怎么和钱相处? 没有人替我们兜底,如何在安全感与享受生活间取得平衡 不是一夜暴富,而是有意识地过日子 小技巧与生活实践(例如疯狂拥抱二手、预算管理、延迟消费法等)以及我们最近都在看的一部现实理财纪录片Netflix《How to Get Rich》:它提出三个关键问题——1)钱都花到哪儿了?2)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?3)你现在花钱的方式支不支持你想要的生活?🎧 本期你可能会思考的问题 “我为什么这样花钱?” “我追求的是自由还是安全感?” “我能不能让钱,变成支持生活的工具,而不是焦虑的来源?”🎯 结语不管你是月光、存钱、还是投资派,最重要的不是你赚了多少、花了多少,而是:这些花法,能不能让你更接近你想要的生活。
--------
55:21
--------
55:21
EP.21 | 当心理医生变成机械姬
在这期节目里,我们聊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:很多人开始把 AI 聊天机器人,当作心理咨询师来使用。我们讨论了:为什么人们会依赖 AI 倾诉:它随叫随到,不会嫌你烦,也不会评判你。AI 能做什么:陪聊、认知行为疗法小练习、情绪日记记录等。研究与案例: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它对轻度抑郁有效,但对危机和重度问题无能为力。风险与争议:数据隐私、情感依赖、误导性的“权威感”、以及缺乏长期陪伴与责任机制。文化差异:AI 往往忽略用户的背景,可能给出“水土不服”的建议。AI 的价值:更适合作为辅助工具,帮助过渡和自我观察,而不是替代心理咨询师。核心观点:AI 可以是温柔的陪伴,但不能代替真实的心理咨询关系。心理支持不仅仅是安慰,还包括理解、挑战和责任,这些是 AI 目前做不到的。🎧 如果你用过 AI 心理助手,欢迎留言分享:它是帮你度过孤独时刻,还是带来了新的担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