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wered by RND
PodcastsWetenschap果壳时间

果壳时间

果壳
果壳时间
Nieuwste aflevering

Beschikbare afleveringen

5 van 64
  • 3 岁“野人孩子”震惊全网!这是极端忽视,不是“自然教育”
    最近,一则关于“野人孩子”的新闻视频震惊了全网:一个3岁的男孩赤身裸体,在高速服务区四肢着地爬行,甚至用嘴舔食地上的食物。令人无法理解的是,他的父母声称这是一种“自然教育”。 这究竟是前卫的教育理念,还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虐待与忽视? 为什么说,真正的“自然教育”根本不是这样? 这种“教育”方式,会对一个孩子的大脑和未来造成怎样不可逆的伤害? 儿童发展的“敏感期”一旦错过,将面临什么后果? 为什么说这种行为是对儿童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彻底剥夺?《登天之梯》里,儿童心理咨询师 Bruce Perry 讲述过一个“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”的故事。那个男孩从出生 11 个月到 5 岁,是被放在笼子里像养狗一样养大的,极端的忽视对他造成了严重伤害,他站不起来,没有语言,表现得就像一只受惊的狗。不过,在专家们的干预下,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他后来被收养, 8 岁时已经可以给医生写“谢谢你,佩里医生”的纸条,并准备去入托。这个新闻里的两个男孩,他们也需要外界的介入、干预和支持。🌰本期人物🌰嘉宾, 陈忻,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。育儿畅销书《养育的选择》《整体养育》的作者。主讲线上精品课《从心理解孩子》和《从心理解青少年》,播客《从心FM》。主播,游识猷,果壳主笔。🌰时间轴🌰▍Part 1 “自然教育”还是极端忽视? 01:20 一个像动物一样爬行的3岁男孩 02:56 这不是人类养育行为,而是忽视和剥夺 03:44 曾经有个化名“吉妮”(Genie)的美国孩子,被父亲锁在小房间里,从 20 个月大到 13 岁。她从未完全康复。 05:07 卢梭提倡的“自然教育”核心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,而非回归原始 06:54 孩子不是野生动物,他是具有社会性的 08:18 这不是“教育方式”之争,这是严重忽视,而严重忽视是虐待儿童的一种形式▍Part 2 被剥夺的大脑与错过的“敏感期” 09:55 语言发展迟缓只是冰山一角,孩子的生理、认知、社会情感发展已全面落后 16:41 大脑有“敏感期”,3岁的他还有机会,但时间已极其紧迫 21:15 除了语言,社会化和情感方面也要弥补 22:35 2~6 岁的小孩会观察、模仿,得到周围人的即时反馈。 24:02 4~7 岁需要学会“心智理论”,孩子才能理解他人想法 26:15 《登天之梯》里,有个“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”。▍Part3 谁来拯救孩子? 32:15 家中另一名1岁幼儿同样处境危险,早期干预刻不容缓 36:34 他们的大脑可能有器质性的伤害,应该去做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40:43 他无法直接融入主流教育体系,需要专家团队数年的密集干预 48:16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?立即解救,全面评估,科学干预本期嘉宾: 陈忻主播:游识猷后期: Yann欢迎收听果壳时间,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,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,提供多学科视角,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。你可以在小宇宙、苹果播客、喜马拉雅、网易云音乐、微博、QQ音乐、豆瓣、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。欢迎留下评论,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。
    --------  
    55:11
  • 玉米vs.土豆,“末日作物”终极对决,谁是最后的赢家?
    如果迎来世界末日,人类只剩一种作物维生,哪一种是最优解呢?考虑各方面的特性,这场角逐的冠军很可能诞生于玉米和土豆之中。看向科幻作品,《火星救援》和《星际穿越》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。两种作物都原产于美洲,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散播到世界各地并站稳脚跟,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。它们各自拥有哪些优点,从而有资格成为人类最后的食物?真实的历史上,它们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和伤害?目前每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50公斤,距离国际粮食安全线并不远,但地区间极度不均衡,养活全球80亿人口仍是极大的挑战。在10月16日“世界粮食日”,我们再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崔凯,从土豆和玉米入手,聊聊粮食和粮食安全。🎁崔凯老师赠送给果壳时间听众5本签名版《谷物的故事》(2025新版),我们会在小宇宙评论区挑选发表精彩留言的朋友送出,10月23日前留言有效🎁崔凯老师在果壳时间录制的上一期节目指路:“内卷”这个词最早是说水稻的?🌰本期人物🌰嘉宾:崔凯,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,纪录片《风味人间:谷物星球》学术顾问。先后获得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,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。著作《谷物的故事》获得“文津图书奖”推荐图书奖。主播:明月,果壳主编🌰时间轴🌰Part1 来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,改变了世界格局01:50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作物,玉米刚到欧洲时不是很受待见05:28 传入中国这么晚的玉米,凭什么获得这么美丽的名字07:46 野生土豆其实可以用种子繁育,但人类选择了块茎09:14 从“恶魔的苹果”到“皇家蔬菜”,土豆翻身靠营销(口误更正:11:28腓特烈大帝颁布土豆法令的时间为1740年,非1840年)16:57 中国人更愿意把土豆当菜,其实它营养均衡且生长期短,能解燃眉之急20:03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激增,玉米是第一功臣Part2 终极对决:土豆和玉米,谁更适合末日?25:30 超强的适应性,让玉米成为一种合适的末日作物27:30 假如末日来临,地球只剩一种作物,玉米和土豆谁是最后的冠军?32:35 遗传多样性单一,让土豆在爱尔兰被晚疫病团灭,民族伤痕留存至今38:44 爱尔兰的这场薯疫,还和中国的鸦片战争有关?Part3 食品安全我知道,那么粮食安全是什么?42:22 世界粮食三次大增产,第一次源自地理发现,第二次靠绿色革命,第三次要靠育种48:30 全球粮食供给体系深受政治因素影响,中国3月援助加沙的食品包7月才陆续到达51:33 粮价的复杂影响因素:看起来是猪肉涨价,背后涉及疫病、大豆产能、原油价格(口误更正:54:11处的“千亿吨级”应为“千万吨级”)54:17 非洲的人均粮食产量世界最低,那里其实有很强的增产潜力,但粮食问题从来不只是粮食问题57:25 如果换算成耕地,中国的粮食对外依存度是35%,不可小视01:01:18 要考虑亩产,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本期嘉宾:崔凯主播:明月后期:尔尼欢迎收听果壳时间,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,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,提供多学科视角,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。你可以在小宇宙、苹果播客、喜马拉雅、网易云音乐、微博、QQ音乐、豆瓣、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。欢迎留下评论,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。
    --------  
    1:06:50
  • 在红山,大象饲养员竟然要考挖掘机驾照?
    著名的南京红山动物园开新区啦!新开的南门新区有了非洲雨林馆、非洲草原区、马达加斯加、澳洲动物等展区,首次展出大猩猩、角马、耳郭狐、噪犀鸟、岩大袋鼠、黑白领狐猴、褐美狐猴等物种!(←这段自来水广告与播客内容其实无关。)不久前,我跑去红山动物园,逮住两位工作人员聊了聊: 在红山做动物饲养员,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 除了喂食和打扫,红山的动物饲养员还要掌握解剖学和挖掘机技术? 为什么红山动物园的动物吃榴莲壳不吃榴莲肉? 为什么动物越“难”找到,说明它们过得越好? 如何让动物配合看牙抽血?如果你也喜欢动物,欢迎你去红山看一看。🌰本期人物🌰嘉宾, 刘媛媛,南京红山动物园动物饲养繁育部副部长。主要负责圈养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工作,致力于用野生动物行为管理创造更好的动物福利。嘉宾,高原,南京红山动物园宣传教育部活动教育组主管。主要负责自然科普教育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工作。自然爱好者,关注本土生态,多次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。主播,游识猷,果壳主笔。🌰时间轴🌰00:28 我在动物饲养繁育部,养着一千多只动物。01:19 从志愿者到留下工作。04:25 饲养员的日常,不是岁月静好,而是每天都是“鸡皮疙瘩起来,鸡皮疙瘩下去”。06:19 动物福利的核心,就是让动物的需求得到满足,而且能展现出最自然的行为。09:08 动物园不仅是看动物的地方,更是学会怎么去看动物的地方。10:36 动物园里能观察到动物非常多的行为,为野外研究提供宝贵数据。12:11 猞猁为什么要互相撞头?我们发现猞猁妈妈也会教宝宝撞头。14:27 长臂猿吃的果子,其实和店里买到的水果不一样。15:53 动物园自己种的枇杷、柿子、荷花、莲蓬、柳树、芭蕉、女贞、拉拉藤,都可受动物欢迎了。17:16 榴莲壳能成为黑猩猩心爱的“气味玩具”。20:05 我们特地送大象饲养员去学开叉车和挖机,要不太累了。21:17 养肉食动物,要掌握好解剖学。22:23 通过正强化训练,让动物自愿接受体检和扎针。27:40 食物丰容怎么做?35:59 混养动物有学问,打造不同物种共存的微型生态系统。38:08 本土物种保护:为豹猫、獐子等“原住民”的回归而努力。41:04 繁殖 1500 只以上的无斑雨蛙,为放归做准备。42:17 动物园里居然出现了一只谁也不认识的动物!47:36 动物园里的“野生邻居”:貉、狗獾、鼬獾…它们昼伏夜出,与我们共享同一片空间。53:31 去观鸟吧,百看不厌,立刻实现与大自然的连接。01:00:39 在红山,学会与蜂类和平共处的方法。01:15:51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然?从做一个好游客开始。01:16:55 成为志愿者:亲身体验是产生保护动力的最好方式。本期嘉宾: 刘媛媛,高原主播:游识猷后期: Yann欢迎收听果壳时间,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,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,提供多学科视角,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。你可以在小宇宙、苹果播客、喜马拉雅、网易云音乐、微博、QQ音乐、豆瓣、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。欢迎留下评论,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。
    --------  
    1:21:16
  • 电磁弹射都出现了!中国军工科技为何进入“大爆发”时代?
    从新型战斗机到航空母舰,中国的军事科技似乎正在经历一场“寒武纪大爆发”:93 阅兵众多科幻感十足的尖端装备还在眼前,不久前福建号航母的电磁弹射视频又席卷全网。这一切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中国的军工科技真的迎来了瓶颈的突破期吗?本期节目,我们再次邀请到军事航空博主瘦驼老师,聊聊这场技术爆发背后的深层逻辑:许多看似高不可攀的军事科技,其根基竟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民用科技之中。从磁悬浮、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到电磁弹射,从你的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,从军用运输机运-20 到国产民航客机的发动机……现在的科技突破,已经不再只是“军转民”这条单向道,而是有了“民用技术反哺国防”的全新路径。🌰本期人物🌰嘉宾, 瘦驼,军事航空博主。主播,游识猷,果壳主笔。🌰时间轴🌰00:50 福建舰电磁弹射视频发布,三款核心机型(歼-15T、歼-35、空警-600)同时亮相。02:31 为什么航母需要弹射器?在仅有百余米的海上跑道上,如何让战机安全起飞。08:01 蒸汽弹射的原理是什么?技术难点在哪里?12:05 电磁弹射的原理,其实类似磁悬浮列车。我们中国在民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累是重要基础。13:29 我们的电磁弹射能兼容三款重量、性能迥异的飞机,这属于“贴脸开大”了。22:39 注意到折叠起来的机翼了吗?26:11 相比滑跃起飞,弹射起飞能让舰载机实现“满油满弹”,极大提升作战半径与任务弹性。29:38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,工作人员手持平板去显示飞机现场称重的重量。33:45 技术发展的趋势已发生逆转,从过去的“军用转民用”,到如今“民用技术反哺军用”。37:21 解决电磁弹射瞬时巨大耗电难题的技术,源自于新能源领域的储能方案,比如超级电容、飞轮储能。49:26 一个“囍”字形手机天线的故事,从5G手机天线到隐形战机雷达。59:15 无线充电技术与相控阵雷达,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。01:03:0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军工企业为求生存“军转民”,比如制造空对空雷达的长虹在造电视,现在造预警机的南京电子某所,当年也在造熊猫电视。01:05:14 强大的民用工业基础,反过来推动了军事科技的爆发式成长。01:06:45 最后的“明珠”:为什么航空发动机是军工技术中为数不多仍在引领民用的领域?01:17:07 运-20运输机换装的国产发动机,将作为“空中试车台”,为国产民航发动机(如C919)积累宝贵的飞行数据和运营经验。本期嘉宾: 瘦驼主播:游识猷后期: Yann欢迎收听果壳时间,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,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,提供多学科视角,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。你可以在小宇宙、苹果播客、喜马拉雅、网易云音乐、微博、QQ音乐、豆瓣、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。欢迎留下评论,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。
    --------  
    1:25:52
  • 在青藏高原用烟花炸山,为什么激怒了所有人
    9月19日,户外品牌“始祖鸟”与艺术家蔡国强合作,在青藏高原举办了一场名为“升龙”的烟花表演。表演视频在网络发布后,引发了广泛的质疑。品牌方和艺术家工作室相继发布道歉信,并表示会复核生态影响并展开补救行动。但是表演对当地生态的可能破坏已经造成,道歉信并未终止这场讨论。这场舆论浪潮一方面与艺术家和品牌的影响力有关,一方面也与如此大型的作品中呈现的对自然的极端漠视有关。本期节目,我们邀请在这次讨论中多次发声的顾有容老师复盘整个事件,聊聊高原上的植被伤害为什么几乎没有办法短期修复,需要警惕哪些错误的修复方法,以及未来如何避免出现类似“先破坏,后知晓”的事件。🌰本期人物🌰顾有容,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,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植物学和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工作明月,果壳主编🌰时间轴🌰00:22 事件简单回顾:无知和傲慢带来的生态破坏和舆论风暴03:13 整个青藏高原都是生态脆弱区,多年积累才能开出美丽大花06:53 高山草甸的草毡层很薄很脆弱,但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11:18 翻土“修复”,只会造成二次伤害14:24 每年的新年烟花秀,都会造成当地一定时间的鸟类真空期16:58 “生物可降解材料”可能加剧环境污染,外来的生物材料缺乏对应的分解者19:20 会不会有重金属、偶氮化合物?会不会进入水体?滞留的颗粒物会不会加速冰川消融?21:17 电影《红河谷》三十年前在附近炸了一块山,放在今天无法想象23:30 评估相对容易,修复则很难,需要几十上百年时间26:08 始祖鸟和蔡国强接下来能做些什么?至少千万别种“格桑花”29:11 《环境影响评价法》确实没有要求这种活动做环评,但可以找别的法律呀32:49 ESG是用来做什么的,现在大家应该都清楚了35:44 环境方面,科普的重要性不如普法,科普是很滞后的37:58 高山烟花秀,背离“无痕山林”的精神太远了39:19 一个普通人在山里活动,只要不留垃圾、不摘花草、不投喂野生动物、不消费野生动植物及制品,就非常好了42:41 关心自然“有什么用”?46:18 如何评价艺术活动?冒犯了几乎所有人的艺术表达,也要接受相应的批评本期嘉宾:顾有容主播:明月后期:Yann欢迎收听果壳时间,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,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,提供多学科视角,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。你可以在小宇宙、苹果播客、喜马拉雅、网易云音乐、QQ音乐、微博、豆瓣、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。欢迎留下评论,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。
    --------  
    49:41

Meer Wetenschap podcasts

Over 果壳时间

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,用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,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,主理人为果壳两位资深女性内容创作者。
Podcast website

Luister naar 果壳时间, Boring History for Sleep en vele andere podcasts van over de hele wereld met de radio.net-app

Ontvang de gratis radio.net app

  • Zenders en podcasts om te bookmarken
  • Streamen via Wi-Fi of Bluetooth
  • Ondersteunt Carplay & Android Auto
  • Veel andere app-functies
Social
v7.23.9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10/26/2025 - 12:56:57 AM